为什么越来越多地铁规划被叫停了?
最近,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听到很多城市地铁规划被砍的消息。
一开始听到的时候,我是有些震惊的。
因为这些城市,基本属于深圳、成都、南京、杭州、南宁等级别。包括一个国家级经济特区,和很多个省会城市。
如果连这些城市的地铁规划都在集体缩水,那么这一轮地铁大收缩背后,一定不是我们常见的城市规划调整那么简单。
于是,我查了一些数据,也意外地发现了很多城市真实的地铁异象。
一
最意外的是,就连最赚钱的深圳地铁,也被砍掉三分之一。这几年,深圳地铁几乎是全国所有地铁公司里最赚钱的一个了。
我统计了下 2022 年部分地铁公司的营收数据。
数据来源:各城市地铁、轨交公司年报
去年,深圳地铁总收入 239.76 亿,营收领跑全国。
不过,能赚钱的原因,却和常规的票款没多大关系,而是靠地铁沿线的土地、房产开发,包括一些投资收益。
这个" 地铁 + 物业 "的模式,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?
早期的香港地铁就是这么做的,并很快追上了前期投入,成为国内唯一一家真正能赚钱的地铁公司。
而从 2017 年入主万科开始,深圳地铁也依靠这种模式开始盈利。虽然离收回成本还差得远,但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在了盈利状态。
再加上经济特区的光环,深圳一直是四个一线城市中的潜力股。目前深圳 GDP 超 3 万亿,过去十年人口增加了 700 多万。
种种标签加在一起,谁也没想到,这样的深圳,地铁依然会被砍掉近三分之一。
我看了眼官方公示,如今深圳地铁五期规划的里程是 180 公里。
从去年的 13 条缩水到 9 条,被砍的分别是:10 号线东延深圳段、11 号线北延深圳段、18 号线一期(沙井到光明)和 21 号线一期(坳背到龙园)。
这 4 条规划线路,有 2 条是远郊县,另外 2 条则是对接东莞的延长线。对深圳来说,算是边缘化地带。比如,2 条远郊县规划通往光明、龙岗。
这些地方人口稀少,在地铁规划上首先要考虑的是,能不能满足国家规定的硬性指标:每日每公里 0.7 万人次。
这个标准深圳整体上是能满足的,但远郊地区就不一定了。
而且,今年深圳的人口数据也在缩水。
5 月 8 日,深圳公布了统计公报,2022 年常住人口下降了 1.98 万。
这个数据本身没什么,但放在深圳就足够震惊了。因为这是从 1979 年设市以来,深圳首次人口负增长。
整个深圳的人口都在缩水,更不要说光明和龙岗了。
当然,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两个远郊地区,已经开通了地铁线。
多修一条地铁,至少上百亿的成本,而后期客流量也很可能达不到要求,实在不划算。
本来要对接东莞的 2 条线路,也是出于客流和成本考虑暂时驳回了。
这也更说明了一点,深圳地铁的钱,开始不够花了。
这是从 2017 年开始,深圳地铁的净利润增长情况:
数据来源:深圳地铁年报
虽然每年都有盈利,2019 年净利润甚至达到 117 亿元,位居国内各大地铁公司之首。但从 2020 年开始,这三年,深圳地铁的利润增长在急剧跳水。
这也是目前深圳地铁规划被砍,最尴尬的症结所在。
显然,就连奇迹之城深圳,也撑不住地铁这只庞然的吞金兽了。
二
地铁被砍,成了这几年城市间的常见景象。深圳不是个例,全国不少城市的地铁规划,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缩减。
早在 2021 年的《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优化方案》中,成都地铁规划就被砍了 19 条。
我打开了成都的城市地铁官网,这是被砍之前的规划图:
图源:成都城市地铁官网
而被砍之后,是这样的:
图源:成都城市地铁官网
肉眼可见,整个三圈层包括向外的规划线路,几乎 " 全军覆没 "。其中,单市域铁路就取消了 12 条,地铁线路减少了 7 条。
可见成都这轮规划调整,整体的把控确实挺严格的。
不过这 19 条线路,也并不是彻底放弃了,目前的说法是远景规划。至于在多远的未来,那就不好说了。
这个态度,也是这几年大多数城市的现状。
像杭州、南京等新一线城市,包括南宁、兰州这些省会城市,也都有地铁泡汤的历史。
其中最厉害的要属杭州,砍了近一半。
在杭州地铁四期规划中,第一版公示了 17 个项目,规划里程 299.8 公里。
国家发改委批复后,仅剩 9 个项目,里程缩减了 146.9 公里,接近一半。
过去几年,在亚运会的影响下,杭州基建一直处于狂热状态,尤其地铁,里程全国排名不断攀升。
数据来源: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
2015 年,杭州地铁里程达 81 公里,全国排名 12。
到了 2022 年三季度,杭州地铁里程是 516.44 公里,排名第五,成为 "500 公里轨交俱乐部 " 的一员。
不过这期间,杭州对于地铁规划的态度,却一直在收紧。
2021 年,浙江发改委就设定了关于地铁的多项严格指标,给杭州地铁泼了一盆冷水。
这无疑是顺应国家政策收紧、审批从严的整体趋势。
早在 2018 年,国家就已经开始收紧地铁建设门槛,提出了三大硬性指标:GDP3000 亿元以上、市区人口 300 万以上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300 亿以上。
同时,规定开通运营三年后客流不达标的(每公里每日 0.7 万人次),不能上报新一轮建设规划。
这套组合拳下来,最直接的影响就是:地铁的报批门槛越来越高了。
这种背景下,各大省会城市也都在大幅削减自己的地铁规划。
其中,南京新一轮地铁规划中,江北的 13 号线,和江宁的 12 号线都未被提及。
而兰州早期规划了 5 条地铁,但根据最新的官方回复,列入近期建设规划的只有 4 号线一期工程,3 号线和 5 号线已经不在规划内。
一线、省会城市都是如此,更别说一部分小城市了。
从 2017 年包头地铁被叫停后,至今,没有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首轮建设规划获批。
2022 年,一大批三线城市的地铁规划申请也都遭到了拒绝,包括山东烟台、湖南衡阳、浙江温州等。
按理说,有些地方的发展水平是满足三个硬性指标的,但要保证每公里每日 0.7 万人次的运营标准,就很难了。
所以,那些已经有地铁的城市,未来扩建会越来越难。
十四五期间,更是几乎不再受理一般地级市的首轮地铁申报了。
这也意味着,没有地铁或轻轨的城市,短期内大概很难实现自己的地铁梦了。
三
地铁规划并不是越多越好。
这几年,国家一直在严控地方轨交建设。今年,连深圳都放缓了地铁规划,可见全国各地城市,都在经历着类似的困境。
首先就是地方财力不足,已经难以支撑地铁建设和运营成本。
地铁本身就是亏钱的项目,纯靠地方财政去供养。一百年前就建成的纽约地铁,到了今天还未回本,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而国内城市的地铁,也少有盈利的。
首都北京的地铁,这些年一直在亏损。2014 年以前,北京人坐地铁逛遍全城,兜里只需要装 2 块钱,后来实在养不起了,开始按里程收费,正式告别了 2 元时代。
但即便如此,每年还是要靠政府补贴。
杭州地铁去年营收 33.09 亿元,政府补贴 94.69 亿元,接近百亿。昆明地铁 2022 年总营收 6.29 亿元,政府也补贴了 9.75 亿元。
可见,从前期修建到投入运营,地铁这个民生项目,都要一直靠政府补贴才行。
因此,轨交建设对地方财政一直是较大的考验。
尤其疫情三年下来,各地财政都经历了一次 " 伤筋动骨 ",需要一定时间慢慢恢复。而供养地铁这只大型 " 吞金兽 ",也就越来越吃力。
另一方面,一些远郊地区的客流规模不足,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。
在浙江宁波,一个投资 2 亿元的高塘桥地铁站,周围的景象是这样的:
宁波高塘桥地铁站附近 图源:中国之声截图
杂草丛生,入口紧锁,建成 4 年至今基本处于荒废状态。
而根据宁波早期规划,高塘桥站周边的基本农田是被规划为商住用地的。只是如今地铁修好了,周边配套却没有跟上。
这种超前规划心理不是个例。
杭州的 8 号线一期,从规划到建成客流量一直很少,被称为 " 运椅子 " 专线。很多站点出来后,不是大片的玉米地,就是未开发的农村地段。
一边是地铁规划多地被砍,另一边是过度修建地铁带来的荒废,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。
这种先上车后买票的规划方式,本质上来说,还是因为地铁建设属于政府补贴兜底项目,也没有盈利的硬指标。
所以,即使是一些财政基础薄弱、客流规模较少的城市,也在盲目地超前规划地铁。导致了不仅地方财政入不敷出,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远不及北上广深。
因此国家不得不强制减速轨交建设,避免产生更多的资源浪费。
四
地铁和造富的关系,一直是深度绑定的。
地铁一响,黄金万两。
曾经,这句话本身就代表着高速交通下的经济意义。如今来看,很多城市无序修建的地铁已经无法兑现这句话了。
事实上,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也不能完全依赖轨道交通。
在国家已经出手干预的情况下,未来的地铁审批必定会越来越严格,而一些地级市的规划被砍,或许会成为常态。